這義是本於信,以致於信.如經上所記:義人必因信得生。(羅一17)

2011年11月9日星期三

信心的主體 (路十七1-19)


主耶穌一口氣說了五個比喻,表面上它們分別講及不同的事件和教訓,實在耶穌想講明一件事情:信心。

第一件:不要絆倒人(1-3)
絆倒人大既是指引人犯罪。但耶穌將絆倒人與把磨石拴在人的頸項上丟在海裏比較,而非直接指殺人,似乎祂有更深的意思。絆倒人,似乎指出像法利賽人,借信仰和神的名去引人離開神,只靠自己,靠行為,靠建功事業。當人漸漸自以為親近神,其實卻愈來愈離開神,像拴上石頭,慢慢沉進大海。今天很多人以事奉為名,卻是自我滿足,自我崇拜,以信仰的外殼吸引人,卻在絆倒人。

第二件:饒恕(3-4)
耶穌以逐步的講法指出饒恕的道理。先是勸戒,再饒恕別人一次,再別人饒恕別人七次。一次比一次難。對,人的耐性有限,不能無限的忍耐,無限的接納,這是人的限制。主耶穌就是要叫人看出自己的限制。而人也是不斷的得罪神,神卻是無限量地忍耐我們。

第三件:信心(5-6)
門徒聽到而感到困難,所以立即問:如何加增信心(作這一切的事)?耶穌說明,信心是可能的,就是對這棵桑樹說要拔起根來、栽在海裏、也必聽從。這是這段落的中心部分,也是主題部分。

第四件:誰是主人?(7-10)
耶穌接著回答門徒有關信心的問題。祂要他們思想誰是主人。祂用僕人和主人的比喻,指出人在神面前是如何的卑微,我們當謙卑地承認:我們是無用的僕人.所作的本是我們應分作的。我們今天生活動作存留,都是被差派的。我們不是自己的主人,更加不是別人的主人。

第五件:讚美(11-19)
十個長大痲瘋得醫治,只有一個回來大聲歸榮耀與神。耶穌問:潔淨了的不是十個人麼.那九個在哪裏呢?耶穌不是要其他九個人向祂歌功頌德,而是希望其他九個人認清恩典,從而回轉歸向神。回來的一個既是痲瘋病人,也是撒瑪利亞人,在猶太人中是雙重的恥辱。或許,那種人才會學到謙卑,學到自己的限制,方能稱謝。

人的自大,令我們主僕不分,最終對萬事沒有信心,更加依靠自己,更加不能放手,很痛苦的,也會令他人都一起痛苦。信心,建立於我們自知自己的身份和位置。

經文: http://www.ebaomonthly.com/bible/bible_cuv.php?book=42&chapter=17

2011年11月3日星期四

這麼大的信心我沒有遇見過 (路七1-10)


如果我們能夠親耳聽見主耶穌這樣對我們讚賞, 真是難能可貴. 這事發生在二千年前, 在一個百夫長身上. 他不是以色列人, 但主耶穌竟然將他與以色列人比較, 甚至比以色列更有信心. 什麼是信心? 信心是否阿Q式相信神會應允你的祈禱?


配與不配
百夫長初時託以色列的長老去求見耶穌, 希望祂拯救患病的僕人. 長老說百夫長是配得的, 因為他愛以色列的百姓, 而且為他們興建會堂 (4,5). 對於以色列人, 這是羅馬人對他們很大的恩惠. 可是, 百夫長自己卻說不配, 甚至不配去見耶穌(7). 在長老眼中, 人配得, 因為人所做事, 是行為. 可能是地位身份, 可能是愛心, 可能是建樹, 可能是關懷弱小 (拯救他的僕人). 不過, 百夫長看出並非如此. 他認為即使自己是誰, 做了什麼, 都不配. 我們得神恩惠, 也原是不配. 我們之所以配得, 原是神賜予. 是祂主動的恩典. 信心建於恩典. 相信白白的恩典, 才是信心之始. 得救本乎恩, 也因著信.


有權與沒有權
百夫長有權, 可以一呼百應, 手下有一百人. 但他竟然不能叫一個人從病裡康服. 他也沒有信心去叫耶穌, 他託了長它, 也託了身邊的朋友. 我們可以不斷地擴張我們的能力和勢力嗎? 開始, 但始終有限. 百夫長以上有千夫長, 千夫長以上有君王. 權力對軍人很重要. 百夫長深明最終的權柄在於神, 在於耶穌. 他相信耶穌可以用一句話去醫治, 也有權不醫治僕人. 我們願意認定神的主權嗎? 這份認定, 叫我們更明白神的心意. 信心建於明白神的指意.

看見看不見
百夫長何時信了? 不是耶穌行出神蹟後, 反而是耶穌什麼還沒有做的時候, 也在百夫長未見過耶穌一面的時候. 有趣是, 故事的主角 (耶穌與百夫長) 從未見面而有互動, 在聖經的記載是少有的. 另一有趣地方, 是經文也沒有講述耶穌做了什麼去醫治. 我們也沒有見過耶穌, 有時看不到事情是如何發展的. 但信讓我們"親眼"主. 難怪信是未見之事的確據.


經文: http://www.ebaomonthly.com/bible/bible_cuv.php?book=42&chapter=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