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義是本於信,以致於信.如經上所記:義人必因信得生。(羅一17)
2012年1月24日星期二
苦難中的對話 (詩篇3篇)
這是一首談到苦難的詩篇, 一篇哀求的詩篇. 如引言所說, 大衛年老時, 遭自己的親生長子追殺, 裡心的難過, 孤單, 憤怒, 可想而知, 也是大衛一生最困難的時間. 他一生面對無數敵人 (曾殺萬萬敵人), 也不及這個"敵人"的外在和內在打擊巨大. (第6節也提起一萬敵人) 但詩篇的重點是詩人看出苦難中的盼望, 急難中的拯救. 先看詩篇的結構:
(1-2) 詩人遇上很多很多敵人, "起來"攻擊他. 他們認為神已經離開他, 他得不到從神而來拯救.
(3) 神是詩人的盾牌四圍裡裡外外地包圍住他, 保護住他. 更叫他得著榮耀 (其實是耶和華的榮耀). 詩人因此可以抬起頭來, 而非狼狽地落荒而逃.
** (4) 詩人呼求神, 神就應允他. 這是一個"我"與"你"的動人關係. 詩人在乎的不只是個人安危, 而是他和祂的真實關係.
(5-6) 相對"神是他的盾牌四圍保護", 他的敵人也四圍攻擊他, 但他也不用害怕. 相對"要抬起", 詩人指出他躺著睡著, 神仍然保護他.
(7-8) 詩人哀求神"起來"攻擊他的敵人, 而且, 詩人深信神是祂的拯救. 神是主動的拯救者, 祂願賜福給祂喜悅的人, 喜悅的子民.
救恩是神人關係
救恩是不單是人在苦難中逢凶化吉, 而是人與神關係. 看待(4)是全詩的重點. 在得時不得時, 無論在那裡(聖山之外或之內), 神是我們可以呼叫和敬拜的對象, 我們也是神可以保守的對象. "我是你們的神, 你們是我的子民".
神是群體的神
詩人雖然發現不少子民反對他, 攻擊他, 但他顧念他的百姓. 正如神也是一直顧念祂的百姓. 很多人認為很多詩篇3都是個人性的. 但對於希伯來文化, 群體是重要的. 因為群體的體現, 是體現神那位建立以色列群體的神的重要途徑. 今日, 信徒漸漸漠視群體性, 而走各個人化, 是篾視神, 更難體現神在祂的群體中的偉大工作.
經文: http://www.ebaomonthly.com/bible/bible_cuv.php?book=19&chapter=3
2012年1月14日星期六
教會蒙福嗎? (詩2篇)
詩篇第二篇沒有引言. 有猶太學者認為第二篇其實是第一篇的下半部, 即第一和第二篇本應是一體的. 當第一篇討論了個人的靈性問題, 第二篇就討論了信仰群體的靈性問題. 當第一篇開首說明如何蒙福(BE BLESSED), 第二篇也以蒙福為結尾.
(1-3) 與第一篇不同, 第一篇指出一些惡人, 他們是獨立的個體. 第二篇指出列國卻集合在一起, 商議如何背叛神, 敵擋神, 不導行祂的律法. 因為他們看這一切的律法是捆綁和繩索. 現實中, 反基督教已經不單是個人層面, 也是大社會的趨勢. 這個勢力表面上是很大的, 是信徒難以抵擋的.
(4-9) 但詩人將我們由現世帶到一個屬天的層面. 他說坐在天上的一位. 祂不單是王, 祂比地上一切的君王更高, 祂有絕對的主權, 超乎地上和天上, 他說有, 就有, 命立, 就立 (詩33:9). 所以神只有嗤笑和憤怒世人的妄自專大. 祂嗤笑, 因為人在祂面前太渺小. 祂憤怒, 因為傷心人如何離棄祂. 神說明祂已經立了以色列的受膏者為王, 關係有如親生的父與子. 這君王 (兒子) 有權去承受產業, 也有能力去敵擋敵人 (鐵是當時最堅固的東西). 因為, 他願意求問. 這不是他個人的能力, 而是問神賜予的.
使徒行傳四章引用這部分經文. 指出神預定了要成的事, 祂有絕對的主權和能力. 門徒以此安慰大家, 在苦難中, 在迫逼中, 他們可以仰望神的主權和能力, 而非地上的勢力. 如果我們在生活中受一些人和事驚嚇, 這經文說明, 神才是世人要驚嚇的對象.
(10-12) 但神沒有放棄世人, 祂的意指指向列國, 而單單是以色列. 祂一直希望世人省悟, 省悟需要受教. 結果是願意帶著敬畏去侍奉, 帶著戰競而喜樂. 表面看來, 這是矛盾的. 不錯, 當我們面對一位有絕對主權的神, 我們一方面不敢呈強, 要謙卑, 令一方面又可以安心, 因為萬事有祂作主. 神是輕謾不得.
最終, 詩人總結了人生, 正如第一篇的主題. 凡事依靠神, 行在主的道路, 遵守祂已命定的指意裡, 才是人生最大的福祉. 所不同的, 第二篇進一步說明以色列人圍繞受膏者為首, 以屬神的群體去遵守主道. 現今, 教會作為由神所生的"骨肉"(基督的身體), 是否以一個遵守神道路為大前題? 而不從世上的各種勢力, 論述和風氣? 常以敬畏 (我是不足的, 我是被差的) 的態度去侍奉?
在新一年, 我們向別人祝"福", 盼望彼此反思, 何為真正的蒙福.
經文: http://www.ebaomonthly.com/bible/bible_cuv.php?book=19&chapter=2
2012年1月5日星期四
生命之路 (詩1篇)
在猶太人的傳統,詩篇歸類為著作,與摩西五經和先知書並列。而詩篇(傳統認為大衛篇寫)又分為五卷,與五經(傳統認為由摩西篇寫),地位相仿,又彷彿遙遙相對。詩篇第一篇作詩篇之首,而主題是律法,也正正連繫於五經。這表明律法在猶太人心目中的地位超然,貫穿信仰和生活每部分。
(1)第一篇開首說明何謂美好幸福(原文)的人生。乃是不行,不站,不坐罪人的地方。行,站和坐都是一般人日常日間的動作。指我們在生活上不同的範圍都要警醒。世界價值不斷衝擊我們,動搖我們的信仰核心價值。我們每每以世界的定義去定義成功,也不斷追求這種成功,認為這才是最美好的人生。
(2)但是,第二節詩人表明真正的福祉在於耶和華的律法。可惜世人已經看為陳舊。所以詩人再次提醒我們要愛律法,思想律法,而日與夜,放進生活每部分。(相對第一節單指日間活動)
(3,4)之後詩人以兩個比喻去說明之。樹比喻人,安穩地栽在溪水旁,代表有生命,穩固和有價值的。果子指真正的成果,甚至指後代。但不理耶和華律法的人,卻像吹散的糠秕,代表沒有生命,沒有方向和沒有價值。這是有價值觀,與沒有價值觀的最大分別。
(5)而且詩人更帶我們的眼目從今生走到永恆。惡人在世時表面富足,容易令堅守律法的人懷疑上帝的公義和公平,開始想離開律法。但在審判的時候,惡人始終站立不住,思想新約中的財主與拉撒路,財主落在火焰中,不能走到阿伯拉罕(義人群體)那裡。所以,即使今天看不見成果,也不要短視,仍要忍耐和堅持。
(6)最終,神會讓我們看見那是生命之路,那是滅亡之路。詩篇第一篇就這樣為信徒定位,指出人一生何求,而且甚至通向永恆,難怪成為詩篇之首章。
經文: http://www.ebaomonthly.com/bible/bible_cuv.php?book=19&chapter=1
訂閱:
文章 (Atom)